当前位置: 中共绩溪县委党校 > 文章详情

徽文化对绩溪乡村多样化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与启示

作者: 汪顺华 文章来源: 点击数: 4001 更新时间:2022-5-20 14:34:58

摘要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精髓。而精神文化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我县乡村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形成,传统徽文化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汲取传统养分,借鉴历史经验,对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绩溪是古徽州六邑之一,历史悠久、人文厚重,邑小士多、名人辈出,是徽文化的核心区和发源地之一,素有“东南邹鲁”、“程朱阙里”之称。千百年来深受以“程朱理学”为核心的徽文化的长期熏陶、深厚积淀和教育教化,形成了多样化的传统价值观。

一、从民间俗语故事看乡村多样化的传统价值观

我县乡村民众的价值观丰富多彩,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体现在人们观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中,为人处世的行为模式中,各具特色的俗语故事、乡规民约、家风家训中。归纳起来主要有:

第一、爱国爱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胡宗宪抗倭、胡雪岩为左宗棠收复新疆筹备军饷,胡适之为抗日持节宣威,给了民众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绩溪人具有很深的家乡情结,强调叶落归根,天涯游子总要为家乡作点贡献,热心公益,捐资助学,修桥补路,回报家乡。著名的徽杭古道就是乡民捐资出工历经数百年数次修建而成的。

第二、吃苦节俭。绩溪人不仅敢闯天下,还特别能吃苦。最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之理。论修身要常想到“能受苦方为志士”,论处人,要常想到“肯吃亏不是痴人”。徽州流传一句话叫:“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对于日常生活,崇尚“细水长流”。过日子讲究勤俭持家,反对浪费奢侈,认为过日子应该“天晴防下雨,下雨防涨水”,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无米再商量”,更不能只顾自己这一代,而应世代持续耕读,子种孙耕,源远流长。

第三、诚信友善。主张注重诚信,做到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以诚待人,以信处事。“货真价实,老少无欺”,“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主张与人为善,做事凭良心,“多个朋友多条路”,最看不起落井下石,背后搞阴谋的卑鄙小人。胡雪岩高挂在同仁堂的“戒欺”牌匾为他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也带来了滚滚财源;岩助公助捐许国、程乐亭卖田践捐,程松堂助学胡适的故事在乡邑广为流传。

第四、和谐忍让。家庭和顺,邻里和睦。“远亲不如近邻,隔壁不如对门”。建村选址依山就势,建房是粉墙黛瓦,四水归堂,五岳朝天,讲究天人合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为人要低调,对人要恭敬,信奉“世事每逢谦处好,便宜多自吃亏来”,“忍半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人不为怂”。做事业坚忍不拔,为事业忍辱负重。胡雪岩、胡天注就是当了上门女婿,继承了家业,方能宏图大展,成就传奇。

第五、团结互助。徽州人大多聚族而居,族人乡里之间呈现“相亲相爱,尚如一家”的社会风尚。村里哪家有事大家相互帮忙,红白喜事办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读书好、经商好,效好便好”,同族之内一人经商总是互相帮扶,再由血缘观念扩展到地缘观念,在各地建立徽商会馆,利用乡土观念和行业组织发展经济,做到以众帮众,抱团取暖,开拓市场。

第六、崇文尚礼。千百年来重文兴教蔚然成风。“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儿孙不读书,养了一窝猪”是最好的写照。为人处世主张礼尚往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七碗来,八碗去;差一碗,不来去”,有点好吃的左邻右舍共分享。

第七、敬神尊祖。敬天敬地敬神明。绝大部分村庄都建有社庙、土地庙、太子堂,供奉观音娘娘、汪公老爷,祈祷老天保佑风调雨顺年丰,门庭兴旺,子孝孙贤。十几万人的小县,全盛时建有150多座祠堂,用来"祭祀祖先,教育来者","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于是祠堂成为家庭系统的一种硬标志,宗祠有形,却无形地维系着整个宗族的利益,其影响力巨大。现在,不少地方都在募捐修祠堂,修族谱,修订符合时代要求的家风家训。

第八、忠孝仁义。做人,讲忠孝为本。“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事二夫”,“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百善孝为先”,不孝敬父母、尊重老人是畜生。尊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强人所难,要爱人,爱家人,敬老人,护小孩。为人讲情义,处世讲公道,做生意讲“财自道生,利缘义取”,反对见利忘义。

第九、公正守法。做事讲公平公正,分家写“分单阄书”,然后拈阄。农田灌溉浇水,一条水圳管好多家农田,多的有几百户,遇到干旱怎么办?事先定好规则,作出安排,这叫“分水眼”,这样就避免了许多纠纷。伏岭祝三玕“分水眼协议”订于明代中叶,数百年来为代代乡民恪守,至今依然有效。绩溪人守法重契约,在处理日常事务时,能做到以“理”服人,无论是买卖、典当、租赁还是分家、过继、转让等,均由当事人及中立人立契约为凭据,并且世代相传。即使发生了民事纠纷,在宗族村落之间,也多是到官府诉讼,重文而不尚武,从而形成了法治与礼仪并重的文明风气。

二、影响乡村多样化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因素

文化是经济的折射与反映,由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决定,受地理环境、生存环境的影响,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而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无形的、缓慢的,又是巨大的、深刻的、持久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嬗变发展过程。

第一、程朱理学为内核的徽州文化的浸润。传承了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主流文化的程朱理学是徽州文化的思想基础和内核,也是徽州社会稳定发展的指导思想。徽州作为“程朱阙里”,朱熹在故乡就更被当作偶像顶礼膜拜。徽州人妇孺皆知“前有孔夫子,后有朱夫子”,以此为最大的荣耀。出了“朱夫子”之后,朱熹理学思想在民间深入人心,形成“儒风独茂”的文化氛围,促成了徽州文化的勃兴。古徽州建筑中,以宗族祠堂和牌坊做得多、做得绝。这些宗族祠堂按朱熹理学崇祖、敬宗、执法、议事、励学的要求,构筑时还大量利用匾额、楹联、砖木石三雕等方式,通过朱熹理学忠孝节义、礼仪廉耻等内容的宣传,向族众灌输儒学礼俗教育理念,成为朱熹理学的物化载体。牌坊则成为旌表科举进士、节妇、孝子的最高奖赏,光宗耀祖,流芳百世。由此可见,好的民风习尚,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文化的长期、深厚积淀和教育的结果。

第二、徽商精神的积极促进作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时代,徽州文化孕育、产生了封建社会内一种新型的商人——徽商。“贾而好儒”是徽商的主要特征,他们不甘穷困,开拓进取,造就了“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的奇迹,造成了徽州物质文化的历史辉煌。而徽商的巨大成功,又为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物质支撑。至明清,徽商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在“富而教不可缓”的思想指引下,书院和义学遍及徽州各地,儒学教育发展很快。这种种重视教育、重视人的社会化的风尚必然影响到整个徽州社会的一般成员。如果把徽商比喻为中国商业经济的种子,“徽文化”就是萌发、培育的土壤。而徽商的崛起又为“徽文化”的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经济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相得益彰的。

第三、相对封闭而又恶劣的地域生存环境的影响。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四面群山环绕,层暖叠嶂,河流交叉,长期以来它一直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受外界影响不多,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民俗单元。同时又地少人多、农耕环境恶劣,为了生存,必须吃苦耐劳;为了发展,必须走出大山去外面闯世界,带回资金财富和观念,形成了大小徽州双向互动的局面,丰富着自己独特的风俗民情和民风。

三、积极探索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全面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振兴、乡风文明提升。今年二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中华农耕文明新的时代内涵。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第一、把核心价值观不断生活化,使其落地、落实、落细。要深入挖掘拓展24字内涵,将其细化、生活化。如倡导经营讲诚信,娱乐要健康,旅游要文明,父母要孝顺,学习要勤奋,工作要敬业,消费不奢侈,见难帮一把,交规要遵守,待人要礼貌等。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核心价值观不断生活化、接地气,像阳光空气一般滋润人们的心田,为大众所接受、认同并自觉践行。

第二、保护和利用好传统村落,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能。传统村落历来是德育教化的场所,是写在大地上的传统文化典籍。它不仅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尊重与延续,更是一种新的文化自觉。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汲取乡风民俗,守护文化根脉是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既可以为重塑美丽乡村文化内核贡献丰富元素,也能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重要产业支撑。

第三、借鉴传统村落的建筑理念和经典符号,赋能美丽乡村建设。要充分发挥传统村落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孵化器的重要作用,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力度,持续实施“保徽、建徽、改徽”工程,营造出“精巧、雅致、生态、徽韵”的城乡整体风貌,让美丽乡村更有乡村韵味和地域特色,真正做到了见山望水,留住乡愁记忆。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共绩溪县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绩溪县 邮编:245300 电话:0563—8162971
备案号:皖ICP备14022642号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