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共绩溪县委党校 > 文章详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路径研究 作者: 丁德君 文章来源: 点击数: 30551 更新时间:2023-5-24 10:31:1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所吸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要素,展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融相通、相近相似与相差相异之处,探究中国共产党人一百年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和有效路径,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化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论断,更加坚定自觉拥护“两个确立”。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些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关于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观点,关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观点,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点,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关于世界历史的观点,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观点,关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的观点,关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的观点,关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本质的观点,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观点,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特征和建设规律的观点,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观点,等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与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着其他许多知识领域,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并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博大精深,涉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个领域,涉及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军事、党建等各个方面,不下大气力、不下苦功夫是难以掌握真谛、融会贯通的。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着重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发展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中科学性和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和科学探索性.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蔚为壮观。包括文字语言 、宗教哲学、史学文学 、发明创造、工艺建筑 、琴棋书画 、诗词戏剧、中医武术、饮食厨艺 、曲乐节庆、民风乡俗 、衣冠服饰、古玩器物 ……。其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厚,内容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长期雄居于世界文化之林,是世界上其他国家任何一种文化所不及的。如果按哲学思想将中华传统文化区分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学术流派的话,那么各家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主流地位,它们不同时期各有特色,主要是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其中儒家思想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这一格局下,各家的思想相通互补、互为关联,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价值观念和思维定势,中华传统文化也由此可定位为伦理政治类型,时间上指的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又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再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和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 三、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结晶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中国共产党100年来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认知和宝贵经验,又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遵循和根本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并以科学的精神、务实的态度、伟大的创造致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制定和贯彻了为完成不同历史时期主要任务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创造出了党的不同历史阶段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乃至人间奇迹。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它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时代性、原创性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完美结合与时代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有着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真理力量的理论源泉。中国共产党人以科学的精神、务实的态度、伟大的创造,始终不渝地致力于“两个结合”,在艰难探索的历史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山河大地上生根发芽,并不断产生的新飞跃。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致力持续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与共产党人人格力量的有机统一与完美结合,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党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等风云激荡的历史性洗礼中,从众多的思想流派中选择并认定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吸纳和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勤劳勇敢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敢于斗争、牺牲奉献、心忧天 下、忠诚为民、无私无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担使命等精神特质,形成了“坚持真理、 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完美结合的价值内核,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一切奋斗、一切创造的精神原动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疆域大、历史悠久,但农村人口多、经济文化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等国情特点,凭靠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舍生忘死的精神品格,开辟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熔铸出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南泥湾精神等为代表的众多具有开创性的精神形态。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建国初期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匪患未除,国际上西方国家政治孤立、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等国情状况,凭靠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发愤图强的精神品格,确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和文化基础,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安全,锻造出了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北大荒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形态。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认识与实践、真理与价值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的现实要求,确立了解放思想、实是求事的党的思想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凭靠共产党人开拓创新、团结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品格,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锤炼出了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形态。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唯物史观、社会发展与人的关系等基本原理,依据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要求,凭靠共产党人自强自信、守正创新的精神品格,浇灌出了形成了科学家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为代表的新的精神形态。 融合了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传承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创业、人民立场等核心要义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时代结晶,凭靠它,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创造了短时期内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奇迹,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奇迹,创造了消除区域性贫困、绝对贫困的奇迹,创造了载人航天、探月、高铁等技术创新的奇迹,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的强大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与影响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中国共党人人格力量完美结合的必然结果.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路径探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地位和必然要求,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具体实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思想理论中的历史文化传承塑造和决定着思想理论体系的风格、气派与精髓,我们不可能离开自己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去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一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借鉴、吸收、融合和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效路径与举措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应有之义。 (一)在“相结合”的方向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推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空洞抽象的条文,而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指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以及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揭示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得出的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不论是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还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本上是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其中,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统领对中国具体实际的认知判断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 系统观念是指运用系统观点有机地、整体性地去洞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要从事物的总体与全局上、从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思考研究事物的运动与发展,从中找出规律、建立秩序,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将坚持系统观念明确为治国理政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同样,系统观念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它要求我们从理论创新、文化更新、文明演进、时代意义、目标任务等多个维度,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来认识和推进二者深度结合。 (二)在“相结合”的内容上,梳理相通相近相异领域,分类推进 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就必然需要我们梳理、归纳和对照两者间相融相通、相近相似、相差相异的内容与领域,分类推进,才能获得实效。如何分类推进,我们认为对于相融相通的内容,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有机结合;对于相近相似的内容,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实现有机结合;对于相差相异的内容,要通过互补借鉴实现有机结合。 1、相融相通方面的创造性转化结合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救亡图存的道路抉择中最终接受马克思主义,则是因为它与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高度一致。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在回应和解答“中国之需”和“时代之问”中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提升其生命力,让中华传统文化从过去走向现在。创造性转化需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抽丝剥茧”,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梳理出“古今通理”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标识,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化蛹为蝶”推进其向现代的延续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认知对象和努力方向上都共同瞩目于人类社会及其要素关联、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与共同发展,都推崇思想理念的经世致用与务实品格,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性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尚“知行合一”“臻于至善”的品性追求,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人类美好生活目标与中华传统文化孜孜以求的“修己安人至于大同”“天下为公”,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中贵民、安民、富民、乐民的民本思想,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克己奉公、群策群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与对立统一学说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分为二”“中庸”智慧,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态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通惟一”等等方面都具有内容上的相通性、内在精神上的一致性。学者窦宗仪曾写了一本《儒学与马克思主义》,把集中代表了中国文化最优秀部分的儒学和马克思主义作了11项文化指标的系统对比研究,发现有9项完全一致。 毛泽东同志用历史唯物主义对中国传统“民为邦本”思想进行改造,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著名论断;将班固《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实证与考据方法进行创造转化,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内涵,用以揭示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汲取中国古代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邓小平同志把《礼记·礼运》中的“小康”社会理想进行创新发展,应用于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设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江泽民同志重视中国传统德治文化,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胡锦涛同志借鉴传统文化“和谐”理念和“和合文化”精神,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为融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呈现出愈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他用中华文化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等,深化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倡导弘扬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用苏辙“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官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孔子“政者,正也”等,论证说明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要求;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为弘扬民族精神提供理念支撑。 2、相近相似方面创新性发展结合 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让中华传统文化从现在走向未来。“创新性发展”需要我们赋予“传统”以现代生命,根据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需要扩充其内涵,完善其表现形式,与时俱进地发展。例如,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创新性发展;再如,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吃苦耐劳、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敬业诚信、富强民主新思想,赋予崇儒重教以现代文明教育观。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是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揭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规律,包含了人的自由个性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和“天人观”相近似,然而中国传统主流政治文化都无一例外地强调群体意识,个体生命的意义有赖于在家、国、天下的血缘家族关系或民族国家的群体大背景中实现,缺乏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尊重,对于基于人的个性的自由主义则更为陌生,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都没有让民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传统,更没有尊重和捍卫个人自由权利的民主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相近,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包含有道德性和功利性两种形式,在道德性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信念与理想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可以不顾一切地自我牺牲,体现了道义上的崇高性,而在功利性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首要的而精神才是次要的,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中庸”“和合”有道德价值上的差别。而讲究“重义轻利”中国传统道德观,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大跃进”时,实行供给制,认为工资制是“资产阶级法权”、“发展个人主义”。“文革”时期,义利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来划分,倡导“斗私”让利他主义在群众中生根发芽。为此,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可以吸收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的功利性,旨向谋求社会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样,也可以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的功利性和道义上的崇高性通过借鉴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扬弃其功利性,将其转化为德性,形成一种新的道德规范理论,从而更适于中国人民接受,这就是创新性发展。 3、相差相异方面互补性结合 互补性要求我们依照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代任务、实际问题和现实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和落后成分、精华部分与糟粕因素加以鉴别区分并改造制作,让马克思主义原理穿上中国传统文化外衣,使其成为中国老百姓听得懂、能理解的理论,让马克思主义变成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因素,成为中华民族的语言习惯、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体现,并在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中培育起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比如,马克思主义关注历史变迁及其发展规律,具有宏大叙事、格局纵论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偏于群体秩序与人为修行,带有对伦理道德、心性养成探微究里的风格,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再如,把对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髓归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内容,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联通起来,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源流与本质、多元与主流、自主与互鉴等基本关系,通过互补借鉴,才真正地让马克思主义彰显民族特色、中华风范、中国气派,从而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发展的、有利于中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三)在“相结合”的举措上,区别不同职业人群,合力推进 文化是一项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系统性工作。制定和实施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有力举措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区别不同职业人群,群策群力,合力推进。 对于党政干部,要着力发挥其领导职责上的榜样带头作用。各级党政干部在组织行为上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加强宏观指导,提高组织化程度,尤其是各级党委领导干部要通过相关组织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整合各类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协同推进、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新格局。在个人行为上,要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思考,立足自身工作岗位,在“相结合”理论成果对的现代诠释和实际运用中起到榜样带头作用。 对于理论研究工作者,要着力发挥其学术创新上的先行示范作用。自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大地以来,许多历史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文学家、政治学家、文化学家就致力于将其与中国古代思想相结合,创建了具有中国内容、中国形式、中国语言、中国风格的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文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既定的历史事实。今后要进一步推动两者的结合,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在学理研究、路径通道、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研究探索,不断创新精进,从而在科学结合、善于结合上起到先行示范作用 对于大中小学学生,要着力发挥其教育主体上的生力军作用。大中小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也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主体,因此,必须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让大中小学学生在学习、生活、劳动和实践中感知和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发挥其在传统文化国民教育中传承赓续、展示形象、容造氛围中的生力军作用。 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要着力发挥其社会精神财富创造者的动力之源作用。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它代表的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是最广大人民对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喜闻乐见才能根植于中国大地,因此,要通过恰当的路径、举措和载体,把马克思主义纳入到人民大众的实践运动中去,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并化作自觉的行为,真正体现出“两个结合”的实践意义;要通过制度制约、法律规范、文化教育等途径构建起“相结合”的有效机制,通过文化、学校、教育、媒体等职能部门构建起“相结合”的坚实阵地,通过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文化创新创作示范工程、文化生态保护发展工程构建起“相结合”的有效载体,使“两个结合”落在实处,展现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性、大众性、现代性。 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时代展望 中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或者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本质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的现代中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面对和承担如何把中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国家过程中,如何看待、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课题、任务,未来,我们一方面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使之从远古走进现代并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会通联结;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这种外来文化想要根植中华大地就必须与本土的中华传统文化相融相通,找到赖以生根的历史依据,取得更为充足的民族形式与中国的特性,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同时,还需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树立一种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站在更高的角度把握两者的关系以促进两者的结合,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的、在中华文化渗润滋养中化育出来的全新理论与全新实践。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康庄大道上,将更为紧密地携手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尽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下中国共产党人的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杂志2021年第14期.2021(07). [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1-11. [3]《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02第一版.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21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8第一版.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黄钊.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3第一版 [5]《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骆文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1第一版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共绩溪县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绩溪县 邮编:245300 电话:0563—8162971 备案号:皖ICP备14022642号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0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