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共绩溪县委党校 > 文章详情

县域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D县为例

作者: 许玉雅 文章来源: 点击数: 78 更新时间:2025-10-28 16:42:30

(中共绩溪县委党校许玉雅,安徽绩溪,2453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是助推产业发展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为政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培育支柱产业、专业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实践中许多招商引资项目难以有效推进,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和破解之道。当前处于“十四五”期间,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更为突出。本课题以县域参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为背景,通过分析D县在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从转化招商理念、方式,优化营商环境,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思考,以期找到县域招商引资中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为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县域经济;招商引资;对策研究

引言

目前我国县域人口约占全国四分之三,市场和消费潜力巨大,具有较强的购买力。现阶段县域经济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以招商引资为核心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加上县域政府一些做法不够科学合理,各地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如何更新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理念,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招商引资的经济学原理

(一)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其核心在于国家间也应权衡优劣的轻重,通过专业化的分工,一国生产和出口优势商品,一国进口处于劣势产品,这样一来利用对外贸易来交换商品,让双方获利。我国田忌赛马的故事也是比较优势的体现。以比较优势为着眼点重点发展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群,营造优势,获取收益[1]。县域经济应整合资源,发挥生态、区位及产业比较优势,并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大招引力度,助推经济发展。

(二)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是指国家具备生产的各要素的数目。如土地、劳动力等。比较优势,区域间存在要素不尽相同。比如,上世纪50年代,为了开采矿产资源,全国技术人员支援矿产所在的偏远山区。县域经济发展应分析要素差异,兼顾要素区域间配置的效率和公平,立足实际,站在更高的层面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开展招活动时目标的设立要有差异,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措施从而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三)洼地效应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经济学上的“洼地效应”指各要素同水一样集中到低成本地域。从经济概念上分析“洼地效应”就是一个区域与其区域相比,现有的或者创造的发展环境质量更高,吸引的各种生产要素更多,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外来资源集聚,弥补本土不足,促进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就是最好的例子。改革开放之际,深圳利用政策优势地缘优势助推其通过邻近的香港吸引外来资金、技术、人才等,经过四十年不断的努力,从一个落后无名庄成长为一个国际化大市。县域经济发展应当不断完善政治、经济、人文等各类环境,形成独特的地缘优势,不断提升各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进而吸引外来资源优势汇集到本地。

二、招商引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招商引资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古语“郡县治,天下安”,讲的是只要管理好了,一国就没有管理不好的道理。县域经济是构成一国经济的重要部分,不仅是综合实力的反映,也是人民获得感的来源。可见,县域经济发展,不仅体现了地方的经济和财政实力,也会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稳固性。因此,我们必须以全局的视野、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立足点,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因为要素及竞争的差异,县域经济体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因此经济活动增大,产业结构优化的压力也随之增大,经济发展的劣势也日渐凸显。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一环,与其发展密不可分,可通过外来资源的流入弥补不足。地方政府利用税收减免、土地出让等方式让渡部分利益,营造良好、便利的营商环境吸引投资者,并利用外来资金推动本土产业转型升级,缓解地方资金紧缺、技术落后等问题,促进地方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

(二)招商引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县域经济对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的作用日渐凸显,县域发展动能也表现出更具可培育性特征,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同时,县域经济也面临着常住人口城镇化、持续性的跨省流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县域差距大等挑战。针对当前县域经济所面临的新特征和挑战,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成为建设新发展格局必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在此背景下,招商引资被广泛视为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

通过招商引资加速流入资金,并吸引优秀企业落户,就能迅速提高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促进本地区的就业和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发展。此外,通过开拓市场、强化产业园区建设等手段,企业也能够精准定位市场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定位,有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不仅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定要求,是深化新发展格局建设的重要抓手。相信随着当前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推进,必将为地方经济注入更大的动力和潜力。

三、D县招商引资取得的成效与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区位条件、经济技术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协调等方面存在差异,招商引资上表现出来的问题也不近相同。以D为例,简要分析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D县招商引资取得的成效

1.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近年来D县利用项目牵引增动能,通过招商引资弥补行业薄弱环节,引资总量不断加大,项目持续落地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全力协作,研判工作动态,积极主动对接客商、签约项目,成功评审800多个项目,投资达300余亿元,有效发挥传统优势并完善产业链。多个项目完成开工、竣工及投产,项目支撑更加有力,发展动力加快聚集,加快转变了D县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更加合理化。

2.良好的招商环境。近年来,D县进一步优化机制,转变工作作风,优化投资环境。通过建立新的招商体制,成立机械、文旅、医药、数字经济加县经开区招商合作服务中心产业招商组,优化政府职能,促进服务中心数字化转型,精准开展“靶向招商”,突出体制创新增动力。通过对年度工作先进集体、优秀项目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全力打造服务品牌优化营商环境推行“店小二”等举措,为项目落地提供优质服务。

(二)D县招商引资可能存在主要的问题

1.思想与方式方面的问题。招商引资作为一种市场化的活动,发展初期由政府作为主导者通过推荐会,利用税收减免、土地出让等优惠方式吸引投资者目光,达到招引目标。这政策红利也易削弱区域核心竞争力,不利于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企业可分配利润渐少,只有进行改革,才保证产业链完整,助推企业发展。虽然D县倡导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方法,但政府招商在以往的招商引资活动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习惯于优势推荐和渲染乡情,发挥参谋作用不够充分,并且由于对新的招引方式的运用明显不足,部分单位存在经费、人力欠缺的问题,积极性不高,导致落实招引目标差距大。

2.投资环境方面的问题。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现代化交通便捷、产业基础坚实是D县招商引资在投资环境方面具有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创优营商环境氛围不够浓厚、协调跟踪落实合力不足、主动对接服务意识不强、项目线索质量不高、法治建设机制不完善等。企业只有对一个地区的各项要素深入评估后,分析自身可能获得的利得,才会进行资本投入,所以良好的投资环境会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引进和落地。

3.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招商引资是一项综合型工作,对从业者业务水平要求非常高,包括不限于熟知政策、本地经济发展优劣势、洽谈技巧、商务礼仪等。组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开展招引工作的必备要件。D县通过在全县选调干部,将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充实进招商引资队伍中,成立驻外招商分局开展双招双引工作;并开展业务培训,提高人员项目洽谈技巧和业务水平,充实驻外招商引才力量,有力的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我们应该明白,部分干部主动作为意识不够强,指导调度不够有力、专业招商实绩不佳、基础工作不够扎实、技能培训课程不足、人员洽谈技巧及综合分析信息能力有待提高等,都是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四、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的思考

(一)更新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式

首先,转变招商理念,推动各级单位加快职能转变,改进工作作风,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充分发挥招商中介、商会等市场主体作用,以“放管服”为抓手,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赢得企业信任。加强对工业园区和对接服务的支持也是招商引资的关键。要注重申报国家级园区,吸纳更多的优惠政策资金落地。其次,学会比较优势,了解自身优劣势,整合要素资源,发挥区位、产业、生态的优势;政府应明确各行各业的特殊需求,立足本地实际,差别化配置资源要素,靶向招引一批优质项目。对企业实行差别化对待,形成激励机制。同时,鼓励引资扩股、引技转型、以企招企、靠大联强等招商方式。最后,坚持引资与引企并重,招大引强与招新引高相结合,围绕县域产业基础和产业规划,根据项目实际,综合运用商协会招商、行业对口招商、园区抱团招商、代理招商、投资顾问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3]。比如2019年浙江新澳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宁夏中银绒业纺织等六大板块资产,注册成立宁夏新澳有限公司。一方面成立羊绒产业系统性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多套方案,引进新澳集团并保持原企业的高生产水平,盘活资产;另一方面在引进以后,通过新澳纺织的影响力开展以商引商,引进浙江合作伙伴补齐缺失链条,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完整链条的现代纺织产业链。并且,成立项目推进专班,设立政务审批服务等5个专项组,建立每周调度机制,现场协调解决项目落地中存在的困难,提供专属服务。

(二)完善招商机制,优化营商环境

人才、政策、环境是招商引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应当强化要素支撑。首先,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丰富人才招揽渠道,既可以通过在全县范围内选调对招商引资工作有浓厚兴趣的且有一定技能的干部,也可以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一批专业型的经济类、金融类人才。另一方面,深化人员技能培训,要围绕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做好业务培训以及外出对标学习,同时做好待遇相关保障, 强化激励措施,确保人才的引进留住。同时,政府应当明白“引才”不可局限于招商目的,加强与高等院校交流合作,引进科技型人才,打造企业发展的智力库,提升创新水平。其次,在完善政策措施方面,要紧跟“十四五”规划,通过学习其他县域做法,结合本地情况,细化财政奖励税费优惠、土地出让等方面的政策,建立“政策清单库”,供各级单位、企业查询。另外,对政策落地进行追踪,确保针对引进企业的优惠政策精准实施,让企业有获得感。最后,发扬“店小二”精神。不仅要改进工作作风,摒弃官僚主义观念,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也要推进园区集群发展,硬件设施配套,打造可持续性的投资环境。同时,加强监督工作,自上而下形成常态化的长效监督机制,定期考核,并邀请企业负责人、群众等监督评议招引工作。比如丽水市缙云县在2021年就以“链条式招商”模式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温州市泰顺县就以情感引进百亿项目,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当地人民走上富裕之路。通过开展以情招商的方式,并利用上下游以商招商,收集发掘在外经商的乡贤信息,抓好人才、项目回归工作,发挥乡贤的催化作用,进而推进泰顺县内外人才、商人的联动发展,创新了山区旅游的新局面。

(三)合理引进项目,优化产业结构

招引工作中最关键的就是项目,县域应集中精力在项目的引进。首先,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要切实加强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各行业领域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状况,为企业对接提供了更精准的线索。组建专门的小组,全面分析、梳理本地各行业具体情况,做好调研和信息的收集,比较本地各项资源优劣势,引进契合型企业,避免区域内同质化竞争。同时,赴外地调研时学习借鉴当地在产业集聚、产业链打造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先进经验和优质做法。其次,政府在制定产业规划时,不能只考虑数字而不考虑质量,要分析产业同质化趋势。因此,政府部门健全责任制,明确牵头部门,上下联动配合;要加强监督考核,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实用性,摒弃形式主义,坚决惩处弄虚作假行为;着眼于区域的资源优势和环境特点,综合考虑产业、功能及产品,找准自身竞争优势。最后,为项目的开展提前做好工作,结合前期的调研工作,针对引进企业的薄弱环节,补齐短板,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弥补产业,强化产业集群。只有做好充分调研、科学的规划,因地制宜引进合理的项目,才能打造独具特色的产业链,实现跨越式发展。宁波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为引进高质量区域,在引进项目方面就严格把关。一是设置准入条件提前审核项目,引进优质企业进入园区;二是通过对项目进行量化打分,从而精准确定优质项目;三是设置多个节点限制监督项目,促进项目达到产量。通过以上方式,该区项目准入更加科学,项目落地、生产周期均有大量减少。

结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5]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目前县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机会等仍然存在较大缺口,县域经济需要破解难题,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而招商引资作为一项重要手段,可以能够延长产业链,吸引投资者,形成企业集聚效应,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打好招商引资主动仗,对于县域经济发展而言尤为重要。当前,影响地方招商引资的困难主要集中于思维方式、投资环境、队伍建设几个层面。因此,“十四五”时期,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改进工作方式,转换思路,招商引资才能完成新的突破,县域经济才能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谢立新. 区域产业竞争力论——以泉州、温州、苏州三个地级市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3.

[2] 吴胜.“十四五”时期桐城市招商引资的路径选择与策略研究[J].中国外资,2021(04):85-87.

[3] 刘哲明.欠发达地区经济合作模式探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视角[J].商讯,2021,No.244(18):122-124.

[4] 张瑞瑞.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营者,2019,(16):178,191.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共绩溪县委党校]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绩溪县 邮编:245300 电话:0563—8162971
备案号:皖ICP备14022642号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04号